正文卷 第312章 九龙仓之争
第313章 九龙仓之争
九龙仓之争最开始还是源自李超人收购九龙仓开始,当时他一度持有18%的股份。
只不过这件事被英资怡和集团发现了,最后李超人就没有继续收购九龙仓,而是在汇丰的协调下停止了收购,然后就把手中的股票转卖给了包船王。
要知道怡和集团下面的置地其实只有九龙仓5%的股份,居然控制了这么一个上市公司,可谓是离谱,但其实就是如此。
主要还是华资力量薄弱,这也让怡和用很小的代价就控制了九龙仓。
至于是李超人忍痛割爱,还是有意为之,反正最后的结果便成了包船王和怡和系的置地争夺九龙仓的控股权。
两家的股份都在20%左右,比较接近,但相互都奈何不了对方。
加上股票价格早就来到了70多元,也让很多有想法的望而却步。
本来这件事还可能继续僵持的,但置地公司趁着包船王不在香港的机会,在19日宣布增购九龙仓股份,条件是用置地股份和一种债券换取九龙仓股份,即约以100元的代价换取一股市价77元的九龙仓股票。
这样一来,摆在包船王面前的路就不多了,要么选择跟,要么选择放弃。
但如今国际经济动荡,轮船运输业也受到很大的影响,包船王也有了上岸的想法,不然也不会在两年前就介入九龙仓之争,还成为主要参与者。
这个时候,置地明显是虚晃一枪,就是想把手里的股份变现,以获取差价。
毕竟拿下20%多股份的置地,也花了不小的代价,能获利抽身也是不错的结果。
不过包船王不一定能看懂置地的真实目的,或许也知道,但他不敢去赌。
“怎么?你不会想参与九龙仓之争吧?”许士勋不禁惊讶地说道,“按照目前的情况来看,哪怕是以77元的股价,你想要拿下控股权,也得差不多要拿下3500万股,那可是二十多亿港币。
李生,这可不是我们能参与的。”面对九龙仓之争,许士勋都不敢介入,他可没这么多钱。
“我对九龙仓不感兴趣,不过我手上有510万股的九龙仓股票,我是想问问许生跟包船王的关系如何,要是可以,我可以把这部分股份以合适的价格转让给他。”李思华解释道。
他虽然对九龙仓没兴趣,但他这些年手上也吸入了不少九龙仓的股票,在李超人动手的时间开始到现在,他先后拿下了510万股。
这些股份并不足以影响战局,李思华也知道想要拿下九龙仓的代价太大,加上也不懂经营,所以没有兴趣参与争夺。
虽然他不打算争夺九龙仓,但不代表他不赚钱。
这510万股票是他以平均每股56元的价格拿下来的。
就算是现在抛出,每股也能赚11块,但他并不打算就这么卖了,能卖高点,他自然想要卖高点。
“510万股九龙仓股票?”听到这话,许士勋大为吃惊,就连不远处的许二公子更是吃惊。
按照目前77元的股价,这510万股市值差不多4亿港币。
听到这个数字,饶是许士勋也不禁吞了吞口水。
他其实很想拿下,可自己并没有这个实力。
“怎么?许生想吃下?”李思华笑着问道。
许士勋苦笑着摇头,“我可没这个实力。不过昨天老包宣布会以105元的价格买入2000万股股票,你为什么不直接去找他?”
“我跟包船王没打过交道,而且我的价格也不是105元,而是95元。”
“为什么?”许士勋有些惊讶。
“置地宣布收购九龙仓本来就是阴谋,我不想看到同为华人翘楚的包船王中了置地的阴谋。”李思华一本正经地说道。
当然,这的确是一个原因。
其实还有原因就是不想卖不出去,因为一旦包船王收购足了2000万股,加上原有的股份,就能控股九龙仓。
这样一来,股价肯定会大跌,那510万股票可就能得砸在手里。
因此他宁愿低价卖掉,反正以95元的价格,他也不亏。
许士勋看了一眼李思华,犹豫了一会儿点了点头,“李生稍等,我去给老包打个电话。”
随即许士勋就进了屋子,等了差不多五六分钟才出来。
“李生,老包等会儿就过来。”
李思华没想到这么快。
两人没等几分钟,就看到位于77号的包船王豪宅里就有几人匆匆出来,径直朝着许士勋的宅子走来。
几栋房子的相距并不是多远,这附近的治安也好,倒也不用担心不安全什么的。
饶是李思华也没想到这位船王这么着急,在家不说,还直接跑了过来。
看到李思华的同时,62岁的包船王有些惊讶其年轻,“老许,这就是你说的李生?这么年轻?”
“老包,我再给你介绍一下李生。李生本名叫李思华,巴西华人,是巴西传媒领域的领军人物,在香港也有产业。
新唐传媒(香港)公司、《华侨日报》以及昨天成立的亚洲电视台,都是李生的。”
李思华主动上前打招呼,“李思华,见过包船王。”
“李思华?我听说过你,阿炜那老家伙的孙女婿是不是?”包船王回想了一下,就记起一些李思华的身份。
“包船王认识外祖父?”李思华有些意外。
“何止是认识,有不少业务往来。别忘了,我是搞运输的。”包船王笑着说道,“听说你有510万股九龙仓的股份?只要95元/股?为什么只要这个价格?”
“总比让包船王去买置地手上的股份好不是吗?”李思华笑着说道。
包船王点了点头,他自然知道今天自己收购的股份中,就有置地手上的。
虽然他说了不要置地的,但置地也很贼,找其他人帮自己卖,以达到套现走人的目的。
包船王为了不节外生枝,就算是知道,也选择收购。
想到这里,他也不禁多看了一眼李思华,“你这个年轻人倒是有些意思,既然如此,那我们就交割了吧,你手上的股份,我都收了。”
反正收谁的都是收,还不如便宜同胞,总比让英资跑人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