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文卷 第301章 合资建厂
第302章 合资建厂
“互派留学生?”听到李思华这个话,张局也很诧异。
这些年,国家派出的公派留学生其实不少,但没有去巴西的。
主要巴西太远,又不是主要强国,所以就没派过。
如今巴西那边却主动提及互派留学生,这无疑让张局很意外。
“对,我们可以先试点。圣保罗中文大学虽然并不是巴西顶级大学,但只要顺利,我们后续可以延伸到圣保罗大学、巴华大学、坎皮纳斯大学、巴拉那州立大学等巴西顶级高校。
我这一次不仅是圣保罗中文大学的校董身份,也是代表巴华协会跟国内这边谈判。为了解决国内这边顾虑,我们可以提供全额奖学金。
目前国内正值改革开放,也需要了解世界。巴西虽然不如美国,但也是美洲第二大国,华人众多。
互派留学生只是开始,只要加深双方的交流,后续巴华协会鼓励巴西华人回国投资也都会很容易。”
见张局处于惊愕之中,李思华便接二连三地抛出猛料,这让对方更加措手不及。
一些事情已经超过了他的能力范围,虽然有些失态,但他还是很快回过神来,“李董事长一下说的有些多,一些事情我暂时无法答复李董事长,我需要向上级汇报,争取明日给出答复。”
“无妨,心急吃不了热豆腐,只要国内这边知道我以及巴华协会的善意就行。”李思华解释道。
张局连忙点头,“李董事长的拳拳之心,我们自然清楚。若是汽车投资建厂,我却是不敢保证,毕竟正值改革开放,很多政策不完善,以我的权限也无法起到多大的作用。
但是互派留学生的事情应该问题不大,李董事长应该早点说的,好让教育部门的同志一起来陪同。”
“哈哈,张局教育的是。不过现在也不晚,不是吗?”李思华笑着说道。
“也是。”
第二天的陪同人员里,果然多了一些教育部门的同志。
在这之前,相关部门也知道了李思华的身份。
巴西最年轻的亿万富豪、巴西华人首富、巴西传媒大亨、美国米高梅公司控制人、作家等等,这些都是李思华的身份。
他们也知道圣保罗中文大学并不是巴西顶级大学,也就不建议把清北纳入此次的互派留学生的范围内。
好吧,李思华也没强求,毕竟这两个学校也不见得会去巴西留学,他们向往的是美利坚。
因此李思华提的是暨南大学和中山大学。
暨南大学刚复学没两年,而且主要是侨属子弟,非常适合;中山大学师资力量强,靠近港澳,接受能力强。
不过具体的还需要跟两所学校亲自谈一谈才行,在京城这边只是初步意向。
当天晚上,消失了一晚上的李大维、西罗两拨人这才回到酒店。
此时环球酒店也在开建了,预计要在年底完工,到时候很多国外的访客都可以住进这家十分现代化的酒店。
相比环球酒店,巴华协会的京城会馆也在修建中,以后巴华协会的人到京城,都可以在这里落脚。而且这里也会长期派驻工作人员,负责跟国内的日常工作协调,也不用每次来都是两眼一抹黑。
等两拨人回来,李思华自然很好奇他们消失这两天都干啥去了。
“二伯,看你这样子,是没谈拢?”李思华主动找到李大维,便发现对方的脸色并不是多高兴。
“有些问题。”李大维也很无奈。
“不会是股权方面吧?”李思华想到一点。
“这的确是一个重要的原因,国内这边想要控股权。你也知道,若是丢了控股权,我们就无法控制公司,这样一来,我们来投资的意义又是什么?”李大维有些头大。
“这个是有点麻烦。其它的呢?”李思华继续问道。
“就是合作的汽车厂还没决定下来。我这两天参观了北汽等几家国内的汽车制造厂,但是设备太过老旧,而且技术也不行,这要是建厂,估计得从头开始。
唯一的好处可能就是土地便宜和那些有经验的工人。”因为李思华是自家人,因此李大维也没隐瞒。
“这是没办法的事。不过按照国内的态度,控股权肯定不会松口的,二伯也没必要在这件事上过多纠结。
根据我得知的消息,通用、大众、丰田、AMC这些车企都陆续有代表来国内,估计就是想建厂。只要能抢占先机,好处还是很多的。”李思华建议道。
“这个我也知道,但国内的条件着实有些差了。”李大维还是摇头。
如今,东华汽车正在攻坚美国、欧洲以及非洲市场,对于国内,虽然看重,但不可能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这边的。
李大维便是如此,但出于之前达成的意向,他这才亲自来,就是想看看有没有继续商谈合作的必要。
李思华见状,也知道对方的合作意愿并不是很坚定。
对此他也没有继续劝。
相比于东华汽车这边的谈判没有多大的进展,马可波罗汽车那边就要好多了。
因为马可波罗汽车现在的情况并不是多好,迫切需要新的市场,而中国市场这边的竞争小,没有奔驰、沃尔沃、依维柯这些实力强的国际客车制造商。
加上马可波罗汽车在李思华的授意下,也不要求拿到控股权,并且愿意拿出核心技术。
当然,这个核心技术肯定不是最好的技术,但对于国内这边来说,马可波罗汽车的诚意十足,加上改革开放,需要不少客车来联系各个城市。
因为这次只是第一次见面,因此双方也不可能达成实质性的协议,但有了一个很好的开头。
“西罗,过段时间再派一支更专业的团队过来。我会以我的名义购买十辆马可波罗客车捐赠给当局,先让他们习惯我们的客车。”听到有了良好的开始,李思华便准备趁热打铁。
虽说改革开放后第一家合资企业在1983年才成立,李思华不信自己诚意十足的情况,未尝不能提前,他就要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。